当一个人陷入语言的困境时,那种无助的感觉难以言喻。刚开始学习雅思时,我每天都像在和海浪搏斗,听力的速度,阅读的词汇量,写作的逻辑结构,还有口语的流畅性,每一项都让我精疲力尽。
文怀珺从来没有表现出一丝不耐烦,即使我最狼狈的时候,她也总是保持一份冷静与耐心。她说,语言是桥梁,而这座桥,只有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,才能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。
第一次一对一上课,我还记得她递给我的那张写作任务纸。
“Some people think that zoos are cruel and should be closed. Others, however, believe that zoos are necessary for education and conservation. Discuss both views and give your opinion.”
我读完题目,脑海一片空白,只能试探性地问:“老师,这个题目是不是写‘保护动物很重要’就可以了?”
文怀珺微微一笑:“不够具体。保护动物当然重要,但你需要通过具体的论点说服读者。”她顿了顿,又补充道,“比如,你可以从教育意义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来支持观点,同时反驳关于动物福利的争议。”
她提起笔,轻轻地在纸上画了一个框架:“Introduction, Body 1, Body 2, and Conclusion。按照这个结构来试试。”
我紧张地拿起笔,硬着头皮写了几句。写完后递过去,她认真看了一遍,然后擡头看着我:“辞晚,这样写固然没错,但你的语言太散了,缺乏连贯性。看这里——‘Zoos can provide a safe environment for endangered animals’——这句话如果加个逻辑连接词会更自然,比如‘Moreover’。”
她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了一行:
“Moreover, zoos can provide a safe environment for endangered animals, ensuring their survival while educating the public about conservation.”
看着她工整的笔迹,我忽然觉得,她不仅是在教我如何写文章,也是在教我如何用语言表达世界的复杂性。
到了练习听力时,她又展现了另一面。
“你的问题在于抓不住关键词。”她一边播放录音,一边用铅笔在纸上划重点,“来,跟着我一起听,听到数字和人名时,立刻记下。”
我全神贯注地盯着题目,但耳机里的语速太快,我只能抓住几个零散的单词,剩下的部分全靠猜。
“Don’t guess,” 她忽然停下录音,声音淡淡的,却带着一种让人无法反驳的笃定,“语言学习不能投机取巧。你听到的和理解到的,必须真实。”
她重新播放录音,这一次,她在每一句结束后暂停,用笔轻轻点着纸上的词汇:“听到‘exhibition’了吗?它和‘art gallery’是同义替换。你得学会用关键词推测意思,而不是生搬硬套。”
每次上口语课,我都觉得心里打鼓,尤其是当她用那双清冷的眼睛看着我时。
“Describe a person you admire.”她翻开课本,示意我开始。
我大脑一片空白,只能随便扯了一个人:“I admire… uh… my grandmother.”
她没有评价,只是点了点头:“Why do you admire her?”
我绞尽脑汁,组织了几句磕磕绊绊的话:“She… um… is very kind, and she always helps people.”
“Okay,”她轻轻合上书,“你说得没错,但这段回答太泛泛了。试着用一些具体的细节,比如,‘She volunteers at a local community center every week.’”
她边说边写下这句话,我盯着那一行字,突然觉得,语言的力量远比我想象得更大。她的教学不仅是在传授技巧,更像是一种将我的视野从狭窄推向开阔的过程。
文怀珺的英语无可挑剔,甚至带着一种不属于课本的优雅。有时,她会在上课时顺手引用几句名言,比如莎士比亚的:“What’s past is prologue.” 她用这句话提醒我,雅思的学习只是一个开始,而不是结束。
偶尔,她也会谈起她的留学经历。
“你知道吗?在国外,语言的意义不止是沟通,而是文化的窗口。如果你用一句地道的表达方式,别人会觉得你了解他们的世界。”她说这话时,目光望向窗外,像是想起了某段不愿轻易提及的往事。
我开始意识到,我对她的感情,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。
最初,她只是我的老师,一个比我年长十二岁的长发女人。可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的目光越发离不开她的身影。她的每一句话,每一个表情,甚至她无意间的笑容,都成了我心里反复咀嚼的部分。
有时候,我甚至会怀疑,这样的感情是不是错的。但只要想到她的温柔与坚定,我便无法自拔。